12月4日,安徽省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暨城市卫生工作现场会在合肥召开,会议总结交流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经验做法,部署全面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工作。
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同柱、主任陶仪声、一级巡视员高俊文及有关处室负责同志,瑶海区主要负责同志,各市、区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,各市卫生健康委体改科主要负责同志,各市城市医联体牵头医院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了会议。
会上,省卫健委党组书记刘同柱表示,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的建设十分重要,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。近年来,瑶海区与合肥市二院按照“五包十统一”的路径,积极打造了创新的模式,实行了大医院和社区的统一管理,实现了利益的共享,资源的共享和网格化的布局,守护了瑶海区居民的健康。要让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的“瑶海经验”在全省遍地开花。
我院党委书记方辉分享交流瑶海区—合肥市二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工作经验和做法。
12月3日下午,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、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长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铜陵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在,参会人员重点参观了远程影像中心、远程MDT会诊中心、数字化云诊室、转诊接续中心等,详细了解医院医联体建设情况、工作经验和做法。
据悉,2019年10月,瑶海区—合肥市二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,组成了以为牵头单位,瑶海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成员单位的城市医联体集团。
2020年12月,城市医联体集团正式运行,按照“五包十统一”路径,在保持“四个不变”(法人地位不变、固定资产隶属不变、政府投入不变、社会职责不变)的基础上,积极打造“四个共同体”(责任共同体、管理共同体、服务共同体、发展共同体),努力达到“四个提升”(医联体内服务能力提升、医疗机构发展质量提升、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),最终实现“四方满意”(群众满意、政府满意、牵头医院满意、基层单位满意)的预期效果,从框架搭建到落地实践,探索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管理新模式。
目前已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“人、财、物、事、绩 ”一体化管理,并逐步在瑶海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。
医疗专家和项目双下沉,优质医疗资源实现纵向流动。市二院心血管内科、内分泌科、神经内科等15个学科下沉基层,市级名医工作室开设社区工作站,市级诊疗中心在基层设立分中心,开展影像、心电、数字化门诊及住院远程会诊,开设市二院全科医学科、介入疼痛科大兴病区,建立卒中、胸痛、120急救社区分中心,优质医疗资源实现纵向流动,更多患者选择在基层首诊,基本构建起“小病首诊在社区,大病转诊到医院,康复保健回社区”就医模式。
可治病种增加至170余种,同质化管理推动“强基层见实效”。医联体建立了检验、病理诊断、消毒供应中心,实现优质资源充分整合共享。建立了中心药库、耗材库,统一采购、配送和质控。定期开展同质化督查,通过传、帮、带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。目前,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联体成员单位可及检验项目数增加了16倍,可治病种数由不足百种增加到170余种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国家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推荐标准单位。
全链条的慢病管理,服务重心由“治病”向“防病”转变。预付资金总额包干、结余留用、合理超支分担,试点期间医保基金运行安全。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医联体将工作成效与绩效分配挂钩。家庭医生团队分区包干,按病种设立慢病管理团队,提供一体化、全链条的服务模式。医联体工作重心由“以治病为中心”转向“以健康为中心”。
今年前三季度,合肥市二院专家下沉551人次,远程心电会诊1897人次,远程影像会诊1152人次,120分站转运患者4841人次……市级名医工作室及诊疗中心、伤口造口、介入疼痛等医疗项目下沉基层,检查和服务均执行基层价格,截至目前累计为群众让利近百万元。医保打包试点社区的患者,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均有下降,实际报销比例提高9个百分点,群众得到实惠。
未来,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,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,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,以问题为导向,构建起分级诊疗新格局,建好“百姓家门口的大医院”,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,提高医疗服务公平性、可及性,推动医联体建设取得更大成果,不断增强群众的健康福祉,做好百姓的“健康守门人”。